項目展示

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工作,注重人才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活力的激發,不斷完善創新機制和創新平臺建設,綜合工程技術創新能力和科技研發能力日益增強,在工程技術研發與應用、技術標準研究與編制、專業應用軟件研發與應用、專利技術及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1.隔震減震技術

 
公司積極推動建筑隔震、減震等新型抗震技術的應用,掌握了領先的建筑隔震和減震設計技術,先后在廣東科學中心、武漢保利廣場等(特)大型公共建筑設計中進行了實踐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廣東科學中心是全球最大的科學中心,也是國內首例巨型大跨鋼結構隔震建筑。該項目創新應用隔震技術,在每個巨型柱下設置獨立隔震層,并通過調整支座內部構造,將疊層橡膠隔震支座創新改造成新型抗風支座,在確保建筑抗風要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結構的隔震性能。通過一系列隔振技術的應用,確保了該項目展廳部分在遭受7度大震時的整體安全性,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圖片5 圖片6 圖片7 圖片9 圖片8


武漢保利廣場結構設計摒棄常規抗震設計“硬抗”的方法,應用消能減震技術減小地震破壞的新理念,通過采用延性較好的圓鋼管混凝土柱、在長向兩端加密柱網以減少扭轉、在主樓及副樓層間變形較大樓層設置非線性粘滯阻尼器、在連體桁架中部斜腹桿上設置屈曲約束支撐等一系列消能減震措施,有效實現了建筑結構的減震目標。根據振動臺試驗,本項目采取消能減震措施后,結構柱應變減小了10.6%,底部剪力墻應變減小了14.6%,主樓水平位移最大值減小了11.3%,副樓水平位移最大值減小了8%。結構分析及試驗結果均表明,該項目混合消能減震技術有效確保了結構安全和使用舒適度。
一批工程項目隔震減震技術的研究與實踐,使公司隔震減震技術應用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2.“橋建合一”大跨結構振動舒適度研究

 
以多個“橋建合一”高鐵車站工程為基礎,對振動舒適度評價及控制等課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長沙南站、西安北站、太原南站、杭州東站、鄭州東站等大型鐵路客站,顯著改善了鐵路客站旅客候車舒適度。該項研究榮獲2013年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杭州東站交通綜合體 (2) 圖片11 圖片12 圖片14 圖片15 圖片13 圖片16圖片17 圖片18圖片19

 

"橋建合一”大跨結構振動舒適度研究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考慮結構層樓板、非結構構件、局部構造及邊界條件、結構附加質量以及小振幅下阻尼比的取值等因素,首次提出了基于舒適度評價的結構精細化模型構建方法。
(2)提出了高鐵車站候車廳樓蓋舒適度評價標準和振動限值,填補了國內外規范的空白。
(3)首次提出了大跨度樓蓋結構滿足舒適度要求的豎向一階頻率限值,并提出了結構滿足舒適度要求的簡化設計方法。
(4)研究了人-結構相互作用對結構動力特性的影響,為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橋建合一”大跨度鐵路客站振動舒適度理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3.新型大跨度空間結構研究

 
大跨度空間結構技術研究與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建筑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公司長期致力于新型大跨度空間結構技術的前瞻性研究,并將創新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廈門北站、新延安站、長沙南站、西安北站、杭州東站等工程結構設計中,充分展現了CSADI先進的建筑科學技術水平。


創新成果 (2)


廈門北站屋蓋結構創造性地采用了由雙向不等高桁架組成的大跨雙曲空間網架,實現了結構形式與建筑室內空間和室外建筑效果的完美結合,創造了三項世界紀錄,獲得了業界廣泛好評:
(1)世界上已建成具有最大跨度無柱候車室的高速鐵路站房(屋蓋雙向跨度為132m×220m);
(2)世界上首次在大型鐵路客運站房中采用雙向巨型混合框架結構體系;
(3)世界上首次在屋蓋中應用雙向不等高交叉桁架組成的新型網格結構。
2015年,廈門北站榮獲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IABSE)“杰出結構工程獎”。

 

圖片25 圖片26 圖片27

 

長沙南站結構設計結合優美的建筑形態,采用多級分叉的樹形鋼管柱,并通過分叉斜柱與曲面網架屋蓋結構之間的空間作用,減小了曲面鋼網架屋蓋跨度,顯著降低了屋蓋結構用鋼量,取得了良好的屋蓋經濟指標。多級分叉樹形組合柱及鑄鋼節點的應用,賦予了建筑生態之美、流暢之美、力度之美。
為研究三峽蓄水運行對長江以及鄱陽湖的水環境、水生態、沖淤等諸方面產生的影響,國家投資建設了多個模型試驗大廳。公司積極參與這一重要工程建設,先后完成了長江航道重點實驗室6號模型實驗大廳和鄱陽湖模型試驗研究基地模型試驗大廳的設計工作。

圖片29 圖片31圖片32

 

 

鄱陽湖模型試驗大廳平面尺寸180m×110m,內部不設柱,采用了110m跨度的新型交叉張弦桁架結構,其不僅建筑造型優美、結構輕巧優雅,而且還有效改善了常規張弦桁架平面外的穩定性。同時,設計還創新采用由節點板和圓鋼筒組合的全焊接張拉支座節點(專利號:ZL2013 20782464.3),該張拉支座節點屬國內首創,傳力直接、安全度高,而且制作簡單。整個屋蓋鋼結構設計構思新穎、受力合理、施工方便、造價經濟,于2014年獲得中國建筑鋼結構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中國鋼結構金獎”。

 

4.規范及標準研究與編制

 
公司積極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和各類標準設計的研究與編制,主編有《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范》(GB50018)、《商店建筑設計規范》、《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等國家規范與標準,參編有《住宅設計規范》、《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建筑結構荷載規范》、《低層住宅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程》等近20項國家規范及地方標準,出版專著《混凝土結構計算圖表》,主編或參編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及中南地區工程建設標準設計共10余項。通過一系列國家標準、行業技術規范及地方標準的研究與編制,有效提升了公司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能力,也為國家建筑技術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5.專業應用軟件研發

 
公司以AutoCAD、Autodesk Revit、SAP2000、ABAQUS等廣泛應用的專業軟件為二次開發平臺,結合設計生產實際需求,開展了具有針對性的高層建筑動力彈塑性分析、BIM技術應用、常用專業軟件數據接口以及常用專業軟件二次開發等方面的軟件研發工作,并獲得了一批軟件著作權,有效提高了設計效率和質量,增強了公司技術實力。
(1)高層建筑動力彈塑性分析軟件開發
《基于ABAQUS動力彈塑性分析前后處理軟件》(專利號:2015SR024588)

 

圖片33 圖片34 圖片35 圖片36 圖片37

 

(2)BIM技術應用研發
《基于AutodeskRevit給排水噴頭自動布置軟件》(專利號:2015SR024585)
(3)常用專業軟件數據接口
《SAP2000與Midas Gen接口軟件軟件》(專利號:2011SR012081)
《MIDAS與ANSYS數據轉換軟件》(專利號:2011SR012080)
《SAP2000與PERFORM3D數據轉換軟件》(專利號:2011SR100710)
(4)常用專業軟件二次開發
《大跨度屋蓋風洞試驗數據處理軟件》(專利號:2013SR162704)
《基于AutoCAD鋼管結構相貫節點設計軟件》(專利號:2013SR163001)
《基于SAP2000層間位移統計軟件》(專利號:2011SR010860)
《鋼-混凝土組合截面設計軟件軟件》(專利號:2011SR012412)
《空間結構輔助建模軟件》(專利號:2011SR100716)

返回頂部 无码精品国产AV网址